中国西北“空中杂技”传承600年诠释“莫等闲”******
(新春见闻)中国西北“空中杂技”传承600年诠释“莫等闲”
中新社青海湟中2月4日电 题:中国西北“空中杂技”传承600年诠释“莫等闲”
作者 李隽
“我是‘孙悟空’,我是‘财神’……”根据角色设计,一群小男孩早上7点半就挤在屋子里,为当日的“空中杂技”高台打脸谱。
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,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高台)之乡”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老老少少最期待的日子。
被称为“空中杂技”的高台在千户营村已有600多年历史,是将装扮着传统戏剧人物的孩童,绑在接近两层楼高的木料或铁杆上,其下有台板支撑,讲述《五虎上将》《封神榜》《大闹天宫》等传统戏剧故事,是集当地绘画、刺绣、木雕等民间技艺于一体的高空造型艺术,以高、悬、妙、奇著称。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“老辈人说千户营高台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南京传到这里的,到我这一辈是第13代。”61岁的千户营高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富先说,“高台娃娃都是五六岁的小娃娃,要勇敢能吃苦才能绑,长大了体重大了,在高台上不稳当。”
上午10点半,村民们在村里山神庙集合,20多个扮了相的小男孩依次顺着梯子爬上屋顶,高台匠人根据戏剧曲目,将他们用红布绑在踏板上。一旁,没有“抢到”扮相的孩子一脸羡慕。
“高台娃娃都是故事里菩萨、英雄的化身,寓意吉祥,村里的孩子每年都抢着上高台,稍有犹豫就错失良机。”千户营高台第14代传人之一陈虎邦说,“我们小时候抢扮相,老一辈都说‘莫等,一等就是3年。’”
“一等就是3年,很多娃娃3年后就长大很多,想绑也绑不成了。”李富先说,按照老人们留下的规矩,绑高台,一绑三年才能换人,自己六岁时就绑过。
每年因戏剧曲目不同,高台造型也会有差异,但脚踏鳌头、面目狰狞的“魁星”高台,600年来从未改变。
“‘魁星’寓意‘点状元’,村里考大学的人家,都搭红祈福希望独占鳌头。”李富先说,千户营的高台从最初的三台,到之后的五台、七台、九台,绑单不绑双,所以现在增加到了十九台。
中午12点,伴着一阵鞭炮和锣鼓声,以千户营高台为主的社火队开始表演,所到之处欢呼吆喝声不断,不时有村民上前搭红祈福。
社火队中,与“空中杂技”高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高跷表演惊险吸睛。“哪吒”“悟空”等20多个戏剧人物踩着两米多高的高跷扭着身子,诙谐生动。
“最高的高跷有三米多,有三四十斤重,也是我们湟中的特色。”据陈虎邦介绍,湟中县鲁沙尔镇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高跷)之乡”,正月里踩高跷被民众称为“空中舞蹈”。
在地处中国西北的青海省农业区,多地都有高台、高跷表演传统,只是千户营的表演文化底蕴更为深厚,小孩子们争抢着绑高台的场景也独树一帜。
“老人们都说过年时绑了高台,踩高跷,孩子们身体健康、学业有成,来年事事都会吉祥如意。”李富先说。(完)
山东港口日照港2022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******url:https://m.gmw.cn/2022-12/27/content_1303236473.htm,id:1303236473
新华社客户端济南12月27日电(郭绪雷 刘书佳 刘言言)12月27日,随着“鸿洋”轮上的一个集装箱由远控岸桥放置在无人集卡上,山东港口日照港年度吞吐量突破5亿吨,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6位、世界第9位,实现新的历史跨越。
2022年,山东港口日照港8个货种过千万吨、7个货种居全国首位;集装箱完成580万标箱,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10位;铁路拖运量突破1亿吨,居全国沿海港口铁路首位,月度日均装车最高突破4000车,瓦日铁路全年调进量2580万吨……用一组组数据,交上一张逆势发展亮眼答卷。
“我们一方面聚焦市场提升、效率提升、服务提升,强力推进十个主要货种吞吐量快速增长。另一方面,常态化开展攻坚会战,集疏港效率不断提升。”日照港生产业务部部长高海伟介绍说。
山东港口日照港积极抢抓国务院支持日照港“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”机遇,大力实施石臼港区南区智慧绿色大宗干散货作业区流程化改造,加快实现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,较传统作业方式提高4.7倍,港口实现碳排放减少66%,港口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“我们FAX航线本年度在日照口岸的船舶直靠率和在泊作业效率大幅提升,位居全国各集装箱口岸前列,在港停时的减少对于提升我们的船舶周转率、降低运营成本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,也为客户带来了更加畅通顺达的物流服务体验。”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片区日照网点主任车燕杰说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